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,是党和政府一直倡导的一条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道路。那么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,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?高等学校的教师、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,怎样才能走好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?河北农大坚持的“太行山道路”,是一种成功的探索,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。
开发太行山之初,河北农大党委组织全校中层干部到太行山区进行实地考察。又组织40多名老教授和中青年教师、科技人员,带领100多名学生,奔赴太行山区进行调查研究。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,看到太行山区满山遍野的资源得不到开发,看到太行山区科技和文化落后的状况,看到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太行山区人民,仍然艰难贫困的生活。干部和师生们的心被震撼了,太行山区呼唤文明,太行山人民需要科学技术呀!他们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,积极地参加了太行山区开发研究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成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深刻的思想动力;向人民群众学习,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营养,为人民群众服务,造福人民群众,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的性质。
河北农大先后在全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建立了20多个相对稳定的“三结合”基地和10个科教扶贫基地,在全省98个县市建立了“三结合”联系点,为广大师生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创造了重要的条件。
十几年来,河北农大坚持太行山道路,让教师与农民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结下了深厚的感情,成了农民的“贴心人”,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鱼水关系。河北农大孙建设副教授,被河北顺平县苏家疃村乡亲们聘任为科技副村长,他与农民团结奋战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村里的红富士苹果成了气候,仅果树收入年人均就达1800元。村里修了几里长的柏油马路,小学校盖上了新楼房,几十户人家安装了直拨电话。村民们把孙建设当成“财神”,孙建设也时刻惦记着他的村民们。一位老书记对孙建设说:“让我佩服的人是不多的,你算是其中的一个。”
为了认真解决学生与工农群众的关系问题,河北农大在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的同时,认真组织学生与教职工一起走太行山道路。每年组织近300个小分队,3000多名学生,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让学生们深入农村,调查研究,了解国情,认识农民,转变观念,增长才干。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,学生们从农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,看到了学农为农的广阔前景;从农民对知识、对人才的渴求中,产生了奋发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;从为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的喜悦中,体会到了学习农业科技的社会意义。从而冲破了“以我为中心”的小圈子,激发了为祖国、为人民做贡献的积极性,把学农、爱农、为农的思想升华为自觉的人生追求。他们走村串户,宣传农业政策,推广农业科技;深入田间指导,培训技术骨干;参加生产劳动,解决疑难问题,扎扎实实为“三农”服务,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。在河北平山县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,住在没有门窗的教室里,用桌子当床,天气嘲热,蚊虫叮咬,一日三餐吃得是小米咸菜粥。学生们不顾条件艰苦,刻苦努力,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贡献。乡亲们激动的说:“小米蚊子加硬铺,活像当年老八路”。农民群众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,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河北农大的师生,鼓舞着他们坚持与农民群众紧密的结合。
“八五”以来,河北农大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46项,其中相当一大部分课题来自于农业生产第一线。鉴定科技成果175项,其中8项居国际领先水平,3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80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其中1项获联合国“全球环境五百佳”提名奖、2项获联合国开发署发明创新之星奖、4项国家二等奖、4项国家三等奖、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9项。“八五”以来,河北农大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出版专著257部,发表论文2711篇,近5年,有10篇论文被SCI收录,有115篇被CAB收录,有236篇被AGRIS收录。河北农大的山区开发成果,无不渗透着农民的经验和汗水。
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,不仅能够为工农群众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,而且能够为工农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。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,物质文明的发展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,农民在河北农大的教师们的帮助下可以“坐在家里看世界,走出村子看全国”,开阔了视野和思路。从而,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,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。
(本文作者: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、副教授)